作家高洪波的简介

高洪波,男,笔名向川,诗人、散文家,1951年12月生于内蒙古。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。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1978年转业后历任《文艺报》新闻部副主任,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,《中国作家》副主编,《诗刊》主编,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、书记处书记。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。

扩展资料:

高洪波,1951年12月出生在通辽市开鲁县,1964年随时任县委书记的父亲开始了“大迁徙”般的岁月。由通辽至北京,再由北京抵贵阳直到毕节,直到两年后的冬季,一个阴霾的上午踏上北京的土地。家庭和他本人的动荡迁徙生活十分频繁,用高洪波自己的话说,当时四十岁的父亲总结了一套搬家的程序,使那近似于半军事化的家庭更加精简,几近清贫的程度。

1969年,风华正茂的高洪波投身军营,开始了他人生至为重要的锻造,近十年的军旅生活,给予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。转业后曾任《文艺报》新闻部副主任、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、《中国作家》副主编、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、中国作家协会儿童委员会主任、《诗刊》主编。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、书记处书记,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。

参考资料:

高洪波-百度百科

葛晓音的个人历程

乌鲁木齐在线讯(记者陈彦仿) 13日,北京大学2010年在新疆普通批次汉语言录取工作结束,包括13名保送生在内,全疆一共27名高三毕业生被北京大学录取。

记者13日电话联系到北京大学招生办,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今年北京大学在新疆第一批次文科实际录取14人,超计划录取两人,最低提档线为602分。理科实际录取17人,超计划录取3人,最低提档线为664分。

北京大学新疆招生组组长蒋朗朗表示,从近几年北京大学在新疆招生录取工作来看,越来越多的新疆优秀考生进入北大学习,我们在新疆投放的招生计划也在逐年增加,今年文理科均在原计划上扩招20%。

蒋朗朗说,为确保每一位考生能够顺利入学,北京大学作出庄严:决不使任何一个考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的机会。贫困生入学后,可以通过学生资助中心等机构申请各项资助。

北京大学招生办透露,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中,填报的前三个志愿全部得到满足,新疆文理科实现专业志愿“零调剂”。全疆文科分考生刘远航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;理科分张宏如愿以偿地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。

据了解,今年报考北京大学的新疆考生在志愿填报上相对以往更加理性。在关注信息技术、中文、法学等热门专业的同时,历史、物理和生物等基础学科受到高分考生的青睐。北大招办相关负责人称,这说明新疆考生在选择专业时眼光更长远,在入校前就已开始和就业挂钩。

蒋朗朗说,从历年我们录取的新疆考生来看,他们视野开阔,志向远大,朴实、有毅力,在北京大学都是优秀学子;从他们在北大学习的情况来看,新疆考生热情,后劲足,很快能发现学习带来的快乐,身心发展都很健康;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新疆考生来看,他们就业、发展情况都十分不错,是优秀、合格的北大毕业生。

蒋朗朗相信今年的考生进入北大后也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。

1968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

1969-1975年 在新疆昌吉州中学任教

1975-1978年 在河北省兴隆县文化馆工作

1978-1979年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

1979-1982年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硕士研究生

1982-1984年 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

1984年2月-1984年6月 在澳门大学文学院教学

1985-1989年 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

1989- 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990年11月-12月 应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、旧金山州立大学等邀请,举行题为《中国古典文学与历史文化》的专场演讲,共十四场,二十个专题。

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

1993年3月-1994年3月 任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外国人教师

1994-1997年 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
1997-1999年 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(即研究生院)人文社会学系(兼东京大学文学部)教授

1999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言论 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遵北大多位老师的嘱托,提出了“关于允许高校学生转学”的议案。她说,由于大学的办学层次不同,应该允许学生由一般院校转入重点院校,由专科转入本科,允许应作退学处理的学生转学。 中国高等院校入学考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方式。“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显而易见,很多学生平时成绩很好,因一次发挥失误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而造成终身遗憾。这就需要教育在转学政策上更加宽松,使具备学习能力的青年可以进入更理想的就学状态。”葛晓音说。

“花上3到4年的时间复读,不仅对国家资源和自我青春是一种浪费,也对应届毕业生形成不公平竞争。”葛晓音说,如果允许一般院校的优秀学生转入重点大学,学生将不满足于“60分万岁”,这有利于人才成长,也对两类学校的学风建设大有裨益。同样,允许专科生转入一般本科,有利于促成专科与本科院校建立适当分工。专科可以适当开设针对本科一、二年级的教学计划设计课程,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,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。

“只有基于个人选择自由的教育才是真正人性化的教育,让学生能在学校间自由迁徙并自由选择专业,应该是高校改革的一个长远方向。”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蔡克勇说,这是一条“必由之路。” 葛晓音代表经常听到技师、高级技工、农技人员等人才紧缺的呼声,她认为中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欠缺,已经成为阻碍创新的一个瓶颈。多年来,优秀的学生都以报考重点大学为荣。但大学本科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,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一定能直接满足技术生产的需要。职业学校本来应该承担起培养“灰领”和中级技术人才的任务,却逐渐萎缩,学生质量日益下降。 她觉得国内大学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分清楚研究型大学和教学性大学,国外分得很清楚。现在教育界刮起了浮躁风,大家都想做研究型大学,而且这些是和当地利益挂钩的,比如当地政府的政绩问题,因为只有研究型大学才有博士点和硕士点,教学型大学重点是教学,研究是其次的,就没有那些个显赫的头衔,显得大学不重要。葛晓音代表认为这些观念不对,只有分清大学的功能后,每个大学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、才能考虑招生的规模大小的问题。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。

葛晓音说,职业教育还是不受大家的重视,在两会上,农业口的代表每次都提到需要农业技术员的问题,但呼声都很微弱。农村非常欠缺农业技术员,这种基本需求有高职和中职的培养就可以了,有很多这类的技术工作需要他们在基层做。高端技术也是这样,许多地方缺乏高级技工,什么事情都做不了。

葛晓音代表认为,过去人们对高等教育向来有一个误解,觉得大学毕业怎么也得去做一个国家机关干部,从来没有考虑过出来以后还要找工作。但是每年有很多毕业生,看到热门的岗位已经满了,就在家坐着等工作。这个问题在西方也很普遍,但在西方并没成为太大的社会问题,因为西方对高等教育的看法,认为大学其实只是文化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培养,不是进入大学就终身有靠了。即使是念了法学博士,还可以念一个文学博士,将来究竟做什么,要看机遇和自己的发展。所以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。

葛晓音代表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当过几年教授,身边有一个老教授出身日本名门贵族,他的女儿从日本名牌大学东京女子大学英语系毕业,毕业后找的工作居然是看护盲人,类似于去护理医院护理意外失明的人,帮助这些人重新适应黑暗中的生活。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做这种工作还要进入一个职业学校来培训。当时葛晓音代表实在不理解,自己家庭出身这么高贵,而且成绩也不错,但教授的女儿说自己愿意帮助人,进培训的学校当然比女子大学低得多,但进去培训才能考到资格证书,考到好几个证书才能取得正式的资格。葛晓音代表认为这是成熟社会、发达国家的理念,即使是大学毕业,如果想取得专长,还可以进高职进行专业的培训。这跟人们现在的观念完全不一样。

扩招的问题和职业教育系统的统筹规划问题有关联,同时也跟社会上的观念非常有关系。如果社会上很重视,职业学校学生也不会觉得很丢脸。扩招以后,大学生就业难,而且凡是来北京上大学的,全都要留在北京。没有人愿意回到原来的家乡,虽然外地很需要北京的大学生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愿不愿意低就,有的人只愿意高攀,不愿意低就。如果只是做一个专门的比较技术性的工作,可能觉得在大学里学的跟现在的工作不一定完全对口,不愿意转入做职业性比较强的工作,这个观念转不过来。

这些年来葛晓音代表还是在提倡人文教育。她说,所谓人文教育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。现在定义的人文学科就是指文史哲,葛晓音代表认为专门研究文史哲不需要太多的人,整个国家的基本研究人员够了,应该搞得精一点,无论是教书还是研究都应该力求“宁可规模小一点,但要搞得精一点”。但现在摊子铺得很大,全国搞这个的人很多,出来的成果并不太尽如人意,质量也有一种下降的趋势,重复的东西、学术泡沫也不少。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,葛晓音代表觉得整个人文教育的质量有所下降。现在侧重国学方面,应该对人的情操、品质、民族自信心、爱国情怀都有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。一般来说,有国学修养的人往往被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规范无形之中约束着,所以人文教育是在潜移默化对人的精神上的影响,可实际上现在挺难做到这点,包括自己的学生都很难,只是把这个专业当成找工作的一种工具。

至于能否真正从研究中得到一种快乐和精神的陶冶,葛晓音代表表示,如果从普及教育来说,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,慢慢地对年轻人会有影响,这些影响比一般空洞的教条要管用得多。

本文来自作者[宛彤]投稿,不代表史超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feischool.com/sch/1388.html

(2)
宛彤的头像宛彤签约作者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作者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• 宛彤的头像
    宛彤 2025年09月26日

    我是史超号的签约作者“宛彤”

  • 宛彤
    宛彤 2025年09月26日

    本文概览:高洪波,男,笔名向川,诗人、散文家,1951年12月生于内蒙古。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。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1978年转业后历任《文艺报...

  • 宛彤
    用户092611 2025年09月26日

    文章不错《作家高洪波的简介》内容很有帮助

联系我们

邮件:史超号@gmail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